《天行有常》转载请注明来源:笔趣读bqudu.com
整个东汉王朝的没落早有预兆,
从都城之中宦官与外戚相继干政可以看出来,也可以从地方分权里看出来。
对整个东汉历史都影响深远的黄巾起义造就了后世一批的诸侯,
最先绽放光芒的是早就显出了野心的董卓。
黄巾之乱、凉州之乱令董卓因功封侯,此后,无论是朝廷欲征辟董卓为九卿之一,
还是令董卓转并州牧,
交出兵权,他都不从。
最后董卓还是受封了并州牧,但是他却没有像朝廷想的那样,将兵权转移给皇甫嵩,
而是依然拥兵自重,
朝中也无可奈何。
何进身为大将军,在西园八校尉设立之前,
其实隐隐有所谓的“天下兵马大元帅”这种感觉,拥兵的人,
哪一个不是受他钳制呢?
而董卓,
说实在的,在某些特定人群面前,他是个很会做戏、很会讨好人的人。
同董卓一样,何进也是个不受士人欢迎的莽夫,
董卓的父亲好歹还曾任过县尉,但是他受到的排斥却一点都不少。
董卓希望何进能作为他在朝中的靠山,
二人相互呼应,
因为有一个皇后妹妹在朝中,
距离同前代的诸多外戚一样掌控至高权势只有一步之遥的何进当然不会选择外放,接受董卓的“投诚”对他并没有什么损失。
在这种想要给天子找不痛快的时候,有什么比董卓这个刺头儿更好用了的呢?
对于何进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刘辩也真的是忍不下去了。
大将军何进提议召董卓入京是在中平六年的元月,真的是连年都不让天子好过。
但是,没过好这个年的,不是没有认识到董卓能做到多么丧心病狂的底部的天子和朝堂诸公,而是皇太子刘辩。
当然了,董卓十动然拒,拒绝了大将军的这个提议。
何进也没想着董卓能真入京,那样他反而才要担心呢。
照刘辩说,他们这个时期的人就是淳朴,连个阴谋诡计都不会搞,后世那些电视剧里演出来的后宫阴私简直令人目瞪口呆,而他的外家呢,这么多年都没找准针对对象。
真有本事就让他的好弟弟“被夭折”嘛,就算养在太后那里又这样,真有心动手,刘协早不知道多少年前就驾鹤西去了,还能有命踩着刘辩的名声上位?
刘辩也没心思现在对自己那个弟弟动手,他飘了这么多年,三观早就嚼吧嚼吧吃掉了,他深深地认为不能为了对付一个刘协就拼命地往自己身上泼脏水。
日后,他可以学习惠帝厚待赵王刘如意的方法,保证让士人争相传颂他和刘协兄弟情深。
然后,捧他,宠他,教坏他,总而言之就是捧杀他。
有个彪悍的外家舅舅,又不那么亲,刘辩早就想好要让谁背黑锅了。
天子的情况越发的不好,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太后的身体依然康健,按照一贯的汉家制度,太后之上,有太皇太后,则以太皇太后为尊。
比如孝武皇帝之时,太皇太后窦氏尚在,则政令皆受制于太皇太后,所以后人常言窦后干政,认为武帝之母王太后贤德,但是这只是对于制度认识上的误区而已,太皇太后窦氏死后,王太后也没少借助“东宫太后”的威严来抑制儿子的皇权!
虽然名义上是以太皇太后为尊,但是,现任的太后和皇后之间关系并不好。
隔了一辈的祖母,以及自己的亲生母后,下任天子会选择谁简直是一目了然。
趁着自己的儿子还在位,太后当然想要努力扭转自己的颓势。
而天子因为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对太后的感情很深,再加上养育在太后膝下的幼子,也努力地想要给他们想出一条退路来。
在经历了异想天开型的“令太子在继位之后敕封渤海王为皇太弟”、心狠手辣型的“让皇太子病逝,封渤海王为太子”、云淡风轻型的“令渤海王就藩,永不回京,太后随行”之后,太后终于软磨硬泡,让天子同意,大肆加封董氏外戚。
董氏外戚的人不少,但是成器的人不多,人家何氏外戚的何进和何苗,好歹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平叛封侯,然后再权倾天下的吧?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长恨歌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趣读bqudu.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